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便成了一个课堂。不好的课堂各有各的不足,而好的课堂却往往有着相近的特点。那么怎样的课算好课呢?贴心君给老师您支支招。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魏勇始终追求给学生上“好课”,好课的标准有哪些,好课的特点是什么,老师又将从好课中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1、好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千万别把学生当成了“课堂道具”
我们以往打造优质课,往往是利用教研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反复打磨、切磋、演示,然后下面教研组的老师听课、挑刺,这个地方要改一改,那个地方增加一点,最终整个流程成熟之后,就拿出去了。
这种课的设计究竟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呢?我觉得是着重表现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这个课里面缺少学生,学生成了教师手下的道具,学生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就好像学生是群众演员,教师是主角。
老师眼里的“好课”学生为何不买账?
在2005年成都的一个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三位上课老师都是全国的名师,课后,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起评课,结果学生的看法和听课老师的看法大相径庭。老师们觉得课很好,体现出名师的专业素养很高——这个细节过渡得很好,那个地方挖掘得很好。但是学生不买账,学生除了觉得这个老师态度很亲切外并没有从上课的过程中获得东西。
老师自我展示的理念,恨不得一整堂课把自己对历史自以为独到、深刻的见解都讲出来,不但感染学生,还要顺便感染老师。但学生的评价却让我感触很深。我们理论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实际上,我们上课的时候还是非常强调老师的强势地位,往往还是目中无人。
事实上,只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历险时,老师才能够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否则,学生跟老师对话只是为了迎合老师。正如法国作家安东尼• 德 • 圣-埃克苏佩里所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留白”也是教学的“艺术”
好课的第一个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学生状态自然松弛,才能够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兴趣、见解以及情怀。
要做到这一点,课堂必须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甚至我们允许它有一定的无效性。所谓高效课堂,并不是说从头到尾都是干货,如果让学生的脑袋一刻也不闲着,一直在高速运转,学生的收获反而不大,学生可能难以消化。
为什么课堂需要老师重复一些内容甚至留白?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学生有时间反刍知识;
为什么课堂中出现的幽默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因为幽默的时段里虽然并无干货,但却给了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使学生有好心情来接受干货或者思考干货;
为什么课堂里有一些无效的环节和内容是必要的?因为这跟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一样,这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形成的聪明才智用于学术。
2、好课要有一定的模糊性
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个模糊性指的是课堂流程粗线条,并不是指知识和逻辑模糊,更不是否认老师备课的作用。
老师上课必须得备课,必须得对他的课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但是不能够精确到在哪个地方做什么表情,在哪个地方要停顿。我们应该关注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时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捕捉其中的一些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而展开。
也许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出乎老师意料的,不在设计教案和备课当中,而那个话题、那个回答也许比我们老师事先准备、事先理解的东西更有价值。好的老师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呢?好老师可以放弃自己事先的理解,顺着学生提出的很重要的、有价值的话题展开。
这样,学生的精神才会真正地生长。
所以,好课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教师能够迅速地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
3、好课有一定的开放性
打通学科边界的“好课”
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师生均随时准备接受他人合理的观点,修正、完善对问题的认识;二是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例如,语文课中可以有音乐、地理、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例如,《美国语文》中有篇课文叫《“有趣的故事”》,讲的是终止奴隶贸易的故事。教学要求有以下几条:“利用图书馆资源收集奴隶贸易的事实。组织你的信息,最好画一张地图表明奴隶贸易的路线、日期和其他关键细节。”这跟历史有关。
设计电影海报,“要求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这跟美术和平面设计有关。
更多资讯关注“贴心大学”公众号